- 萧德铣
<正>四化建设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基础是教育。党的十二大把教育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指出:“普及教育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而普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关于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胡耀邦同志在全国师范教育座谈会上提出三条要求:一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二是要认真研究和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三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能为人师表。这些要求明确地指出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
1985年02期 1-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兴海
<正>崇高作为重要的价值范畴,美学中的有关论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美不胜收。而论理学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则似乎不多,较为罕见。本文试从伦理学角度,就崇高这一范畴的伦理道德性质和它作为伦理道德范畴的特定意义及其在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的社会意义作些简单肤浅的论述,以求指正。
1985年02期 5-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逊
<正>什么是“人的价值”?这一问题已为许多同志从不同方面作了深刻揭示和充分论证。本文只是试图从其物质与精神构成的角度,浅析点滴,希冀有助于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1985年02期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波
<正>古希腊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始基问题。前亚里士多德各派哲学家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提出了大量的抽象范峙,它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唯物主义哲学家所提出的,诸如“水”、“气”、“无限者”、“火”、“逻各斯”、“流动”(运动)等范畴,另一类是由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诸如“存在”、“太一”、“静止”“数”、“理念”等范畴。这些范畴的大量抽象,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同时也为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逻辑史上第一次对范畴本身进行“反思”提供了历史前
1985年02期 23-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邵鸿烈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同在这段时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东方诞生、崛起,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由于五十年代中我国和日本的某些主要经济指标相近,而近三十年来,两国经济上的差距拉大了,有些同志便把中日两国的经济相比较,可是他们却感到这样一比,把中国比低了。把原来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如今只有三十多年发展史的新中国同西方数一数二,创造了“奇迹”的经
1985年02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杏媛
,邵鸿烈
<正>农村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特别是“大包干”以后,短短几年,农村经济活了,出现了新的生产力,它的突出代表是专业户,重点户。“两户”开始购买大中型农机具,建国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农业生产集中的趋势。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很快,创造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随着农业的兴旺,农民富起来了,万元户已不算稀奇,甚至出现了“百万富翁”。对此,有些同志忧心忡忡地说:“富的买汽车、拖拉机,办企业,存款几万、几十万;穷的要扶助,这不是两极分化吗?”
1985年02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士可
<正>法治、人治之争,由来已久,也很有现实意义。但由于问题复杂,涉及的面广,也由于对“法治”“人治”这两个概念的定义认识不一,所以孰优孰劣至今尚无最终结论。看了一九八四年十二期《新华文摘》转载《思想战线》第五期的《法学理论问题讨论综述》中的“结合论”后,也想谈谈个人的见解,就教大方,希望并能有利于提倡法治,摒弃人治。
1985年02期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庾岭
<正>赋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都没有产生过。“讨其源,信兴楚而盛汉矣。” (《文心雕龙·诠赋》)它本是楚地的“土特产”,战国后期新兴于楚国,到西汉才盛行全国,成为汉代“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1985年02期 46-5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羊敬德
<正>“唐人乐府,多唱诗人绝句,王少伯、李白为多”。王、李两人在诗歌艺术造诣上,各有所长:“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李俊爽,王含蓄,俩人词、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特别在七绝方面,历代评论家对这两位同时齐名的大师,或从持坛的影响上来论述,认为“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五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以来,无复有骖乘者矣”;或从作品的成就来品评,认为“王少伯与太白争胜豪厘,俱是神品”。
1985年02期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申正
<正>温庭筠是文人词的开山词人,对词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自宋以来,词论家对温词的评价,褒贬不一,而最有权威的是王国维的意见。他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处谈到温词:“刘融斋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晶似之。”“温飞卿之词,句秀也。”其实他说的这些意思,早被宋人说的“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见《苕溪渔隐丛话》)两句话讲清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说温词
1985年02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瑞璜
<正>十九世纪意大利资产阶级作家乔万尼奥里的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是我国读者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外国名著之一。因为它以满腔热情描写和歌颂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一次阶级大搏斗——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奴隶起义,塑造了斯巴达克思这个为谋求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奴隶起义领袖,揭示了罗马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激烈斗争,启示人们去探深思索历史上和现实中许许多多革命斗争问题。所有这些,使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重大社会意义的不朽作品。
1985年02期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曾钢城
<正>古人文章词约而义丰,读古人文章当咬文嚼字,一个宇也不轻易放过,才可求得:“甚解”,自不待言;我以为要真正读懂古文,有时还须于无文字处求文字,万能窥知其“个中消息”。笔者最近在备课中发现:古汉语中,动词“使”后省略兼语的句式有的可以表示句中某一行动是秘密进行的意思,有的可以表示句中某一行动虽不是秘密的,但却是隐含着某一秘密目的的意思;如果省略的兼语是代指说话人自己的“我”字(包括复数的“我”和代指我方的“我”),
1985年02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何春梅
<正>"Ode to the West Wind" written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is an excellent romantic poem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st lyric of the poet. In the poem Shelley expresses his great love for nature, praises the West Wind for its spirit of destroying old things and being pregnant with new things. By evoking the great force of the West Wind, he expresses his determination to fight against dying things and disseminate new ideas with his Poetry. This point is well shown,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and the last two stanzas.
1985年02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华琳
<正>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was a prominent English novelist and dramatist in the 20th century. He was a prolific writer. In the fifty years of his literary career, he wrote more than ten long novels, some dozens of plays and nearly one hundred short stories. He also wrote a lot of comments, informal essays, travel notes and reminiscences. Up to the present time his major works have been reprinted in many editions, and he has now become one of the favourite writers of modern readers.
1985年02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隆生
<正>Dickens holds a unique position in Egnlish literature. He was not only a great writer; he was also a social reformer at heart. In many of his novels, he portrayed a vivid picture of life in England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ull of social passion, he assaulted social abuses violently, and worked steadily on behalf of the humble and theoppressed. He was indeed a
1985年02期 81-8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庭芳
<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和声作为一种音乐语言,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感情意义。和声的进行在情绪的推动下,有时如明净秋水,缓之流淌,有时如咆哮春潮,汹涌奔腾。和声进行中各声部的连接,不仅需要三度以内的平稳进行,有时也必须作四度或五度、甚至四、五度以上的跳进,否则就难以表达丰富的内在感情,也难以使各声部(尤其是旋律声部)线条流畅和生动,甚至将会产生和声进行中不良的平行八、五度及隐伏八、五度。
1985年02期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晓二
<正>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员。作为一个中学音乐教员,最基本的要求是在中学音乐课上能范唱、能教唱。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一定水平的歌唱能力。而这些方法和能力是靠在大学的几年声乐学习中来获得、掌握。所以声乐课对于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每一个学生来讲都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专业课。
1985年02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