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1027503

人类学家黄淑娉先生纪念专栏

  • 缅怀恩师黄淑娉教授

    庄孔韶;

    <正>恩师黄淑娉教授逝世一周年,谨以此文表示深切的惦念!1978年我以“原始社会历史学”研究生专业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很荣幸我和我的两位同学程德祺、王培英在这一年开始在我们的共同导师林耀华和黄淑娉先生指导下学习。黄淑娉老师是一位做学问严谨,严格要求学生和具有丰富田野经验的导师,我们第一次赴西双版纳攸乐山基诺族居地,我们选择游耕生计方式、大家族与世系群的田野考察课题都是紧紧结合她的理论课程脉络,然而她并不干预我们的个人学术兴趣,因此我们都庆幸遇到了真正通晓专业又教育有方的导师。后来许多年,当我们开始带研究生,也不时回味黄老师身上深思熟虑、平和商榷、无言鼓励且正直的文人秉性。

    2024年01期 v.4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缅怀黄淑娉老师

    何国强;

    <正>黄先生执教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山大学70余年,除了中途短暂借调香港工作外,从未间断为国家培养人才。她走遍了大江南北,调查了20多个民族,1993年被国务院学科组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在人类学领域罕有其匹。她执著于事业,精于业务,尤其是她诲人不倦,提携后学的态度受到业内外人士一致推崇,蔡家麒称她为“同新中国民族学一起成长的知名学者”。我从1994年至1998年跟先生学习,以后常有承教机会,出外期间也有信件来往,自从接替她开设的课程,我常登门拜访,在将近30年聆教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印象中,黄先生对于自己在校内外担任的职务始终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把能做好的事情尽量做好。据说她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时是如此,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时也是如此,

    2024年01期 v.4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忆师点滴

    胡鸿保;

    <正>黄老师与我各住一城,多年未见。她虽离世,但对日常生活中的我来说,仿佛她依旧安居京广线的另一端,高铁半天即达。黄老师众多学生中,我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央民族学院读硕士三年、在中山大学读博士(后半段),都由她指导。初见黄老师是在1982年秋,那一年,她五十二岁。1987年底,黄老师调来中大,时值梁钊韬先生谢世;此后,她就“无名有实”地担当责任,悉心指导我的博士论文写作(当时她尚无“博导”头衔)。1989年上半年,年近六旬的黄老师还亲赴北京参加论文答辩。如今的我亦已七十又五,当年情景,记忆犹新。

    2024年01期 v.4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回忆黄淑娉先生的田野调查经历

    周大鸣;

    <正>20年前,我编写《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时,请先生提供了一些她自己的老照片。大部分照片中老师都是不苟言笑,更像一位冷静的思考者,但其中两张内蒙古草原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一张背景是蒙古包,年仅20,短发、脚穿长靴、一副飒爽英姿;一张是乘坐在勒勒车上,双手插兜,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那时,她就读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前夕,前往内蒙古呼伦贝尔做游牧民族调查,也是先生第一次田野调查。1952年燕京大学被取消,先生被分配到新建的中央民族学院,从此与少数民族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她的异文化探索之旅。她曾经先后在壮、傣、侗、黎、苗、瑶、畲、仡佬、纳西、彝、布朗、基诺、拉祜、哈尼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调查。

    2024年01期 v.43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追念恩师黄淑娉先生

    孙庆忠;

    <正>自从1998年求学于黄先生门下,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份言说不尽的牵挂。尤其是老师75岁光荣退休之后,我和她老人家的通话是每个月都盼望的大事儿。电话的那一头总会传来我期待的声音,她会告诉我她每天会打拳、读书、弹钢琴,心情很好,有时还分享她近期读书的一些思考。每每这个时候,总是让我觉得和我讲话的不是年迈的长者,因为老师的状态和我在中大读书时一般不二。当我赞叹老师为学精进之时,她总会说,“退休老太太也要知道人类学在关注什么问题,我要向年轻人学习”。2013年她与老伴刘汉塘先生一起回京,在我家小住一周。这是他们的怀旧之旅,也是告别之旅。我也因此有幸跟随他们重温了写满青春记忆的清华园和燕园,回到她曾工作过36年的中央民族大学,看望了陈凤贤、施联朱、朱宁和项美珍等4位老朋友。

    2024年01期 v.43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师感悟

    黎熙元;

    <正>月前师兄们相约写一段纪念黄淑娉老师的文字,方才惊觉恩师驾鹤西去已近一年。回想之前我竟从未写过有关文字,因为在思觉感受当中,老师从未远去。黄淑娉老师代表我心中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生。自入老师门下我便自觉不自觉地效仿老师的生存之道、治学之道。虽以成效来看不及老师之万一,但内心和老师的恒久连带却由此而生成。于是今日我能够用几点从师感悟来讲述心中的黄老师。我于1999年拜入师门。那时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正在经历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更新,从之前的前苏联东欧教科书的知识理论体系转向后现代欧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理论体系。已经开始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面对学术转向的重大挑战,或者经历艰难的转型,我也是其中一员。入学第一年黄老师给我们讲授“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专业课程,以她出版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1998)为基本教材。我看到其中有象征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派的讲述时感到相当惊讶。

    2024年01期 v.43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类学家的田野走向

    庄孔韶;王小梅;

    庄孔韶教授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耀华和黄淑娉先生,他谈及在西双版纳密林的一次考察中受惠于导师的学术指引与启发,进而谈到最近40年,他指导的研究团队如何在文化撰写、影视人类学、戏剧和绘画人类学等跨学科中进行扩展性学术工作,提醒以田野为出发点的中国人类学如何构建批判性认识论和本土理论,以改变中国学术研究中的套用与仿造等问题,以及改变囿于单一科学主义与实证论所造成的学术缺陷问题。

    2024年01期 v.43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1950年内蒙古呼纳盟民族调查的意义——追忆黄淑娉先生的第一次田野调查

    周大鸣;

    为了纪念黄淑娉先生逝世一周年,追忆了她参与的第一次田野调查。该次田野调查是在1950年夏,由北京三校组成调查团到内蒙古呼纳盟进行的民族调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后第一次在民族地区调查成功的尝试。描述了该次调查的组织过程、调查的主要内容,总结了该次田野调查的特点,最后讨论了该次调查的意义。

    2024年01期 v.43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三论“过剩妇女”的成因和出路

    坚赞才旦;

    在西藏农牧区,兄弟共妻、佛教修行和“过剩妇女”是紧密勾连的传统文化特质。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三者都被不同程度地弱化了。1978年至今45年间,落实宗教政策以来,“过剩妇女”问题又凸显了。文章梳理了以往的研究质点,重新启航寻找新材料。事实证明“过剩妇女”的成因没有改变,大家庭依然是消化淤积人口的主渠道,经济政治的持续发展增大了社会受益面,走上共同富裕的“过剩妇女”增多,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大家庭往日承受的压力也减轻了。

    2024年01期 v.43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城市更新中一个村集体的转型

    黎熙元;

    对T市一个城中村社区改造历时六年的跟踪调查,呈现了在城市更新和土地使用权转换中,一个城中村集体是如何变形的。研究发现,面临征地改造的城中村村民主动托庇于村集体,期望集体能够保障自己的利益;在更新改造完成之后,仍然把原本可以分割的集体物业和个人物业交给村集体管理。这使村集体能够以不同的新形式保存下来,完成从村委会、合作社到村股份公司的转变。同时村集体原有的土地权转换没有彻底完成,村集体仍然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代管集体用地及其上的物业,并主持这些物业的收益分配。对应中国社会学家曾经提出城市更新使村落终结的论断,文章提出,村集体依然是村民观念中赖以抵抗外来冲击的最重要屏障,这种信任来源于家族同地而居构成的复杂关系与历史经验,只要这个复杂关系网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村落就不会随城市更新式现代化改造而消失。

    2024年01期 v.43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民族、社会学研究

  • 清代黔东南地区农业技术交流研究

    王永霞;

    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为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农业科技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量移民迁入后与当地少数民族在农作物、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及文化上都存在互相交流学习的现象,黔东南地区的农业在这一时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传入苗疆地区;另一方面,苗侗民族特有的耕作技术也被继承发展。从农业史的角度研究改土归流后汉民与贵州苗侗人民的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为现今民族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2024年01期 v.43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乡镇社工站督导的角色实践

    姜萍;朴光星;

    自全国各省乡镇社工站建设以来,督导成为推动乡镇社工服务发展的重要主体和其中的一个环节。以H市督导实践为例,基于角色分析视角,认为乡镇社工站督导面对不同主体产生角色期待差异,在实践过程中扮演着行业专家、评估考核“第三方”以及合作伙伴等角色,促使乡镇社工站督导存在与专业社工机构督导不同的行动与选择,具体体现在资源政策、机构管理和专业技能等层次。总结发现,由于多元主体介入、任务情境变化以及角色身份转换的影响,造成乡镇社工站督导面临一些困境。在此基础上,为利用督导身份和环节,建议从强化督导认识、丰富督导来源、完善督导内容以及评价监督机制等层次实现角色赋能,促进乡镇社工站建设。

    2024年01期 v.43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饭圈”文化的三维探析:资本逻辑生成·操控·治理路径

    邓琼云;鄢梦瑶;

    “饭圈”文化原本是粉丝创造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在资本逻辑主导下逐渐演变成资本增殖的工具。资本沿着全球化扩展、文娱市场拓展、社交平台助推、流量明星打造的逻辑进路,不断推动“饭圈”文化对粉丝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引诱和操控,在达到资本自身不断增殖的同时,也导致“饭圈”文化乱象丛生。因此,“饭圈”文化治理的关键,要从资本祛魅——平台规制——偶像审查——群体引导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让其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2024年01期 v.43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10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 客家“拜契母”习俗与信仰

    陈丽娟;钟庆禄;

    客家“拜契母”习俗本质上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转移命相的育儿民俗经验和信仰,是护佑孩子健康成长的一道心理防线。其形成源于客家人聚居地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崇鬼尚巫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客家人养儿育女过程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与威胁的生存哲学与策略,以及客家人以鬼神信仰为中心的世界观,饱含了天下父母期盼儿女健康成长的真挚情感和美好心愿,具有普遍的民俗学意义。

    2024年01期 v.43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仪式与形式——通道侗族芦笙衣的演变与转向

    成竹;成雪敏;

    芦笙衣,又名百鸟衣,为侗族传统的服饰之一,普遍出现在侗族的重大节日或者祭典仪式上,其中湖南通道、贵州黎平、广西三江的侗族芦笙衣最具代表性。通道侗族芦笙衣集多元文化之基因,以物化的形式成为侗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侗族的历史人文信息。多元文化与民族工艺的碰撞,文化基因与造物者意识形态的融合,铸就通道侗族芦笙衣丰富的审美意蕴及艺术特征,并深刻诠释了其文化形态特征和衍变特点。

    2024年01期 v.43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历史学研究

  • 广西岑溪俍兵俍人民间文献的历史叙事与现实表达

    王丹;唐晓涛;

    明至清末广西岑溪地区的俍兵俍人完成了由俍僮身份向汉人身份的认同转化,是研究明清以来华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经典个案。作为一个文化边缘群体,俍兵俍人的民间文献叙事在此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俍兵俍人的英雄祖先叙事适当嵌入地方公共知识,从而增加祖先历史的权威性;其次,俍兵俍人的赋役制度套利叙事,凸显其立功、受田、耕守的程序正当性和合法性;最后,俍兵俍人的祖籍中原叙事,将自身与湖广、江南等华夏文明更为早熟的区域进行勾连与溯源,体现了文化身份的正统性。这些民间文献的历史叙事,体现了明清以来俍兵俍人这一边缘文化群体对“大一统”国家和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深层次认同的现实与自觉表达。

    2024年01期 v.43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清代湘西不二门观音岩寺福田碑刻与寺院供养的历史考察

    陆群;李时珍;

    清代湘西不二门观音岩寺的福田碑刻内容多讲述置办福田的事情,为了解清代湘西不二门观音岩寺的日常供养情况提供了重要文献依据。其福田经济规模小,经营机制简拙,生产方式处于较为原始的自然经济状态,整体财力呈寡弱状态。不二门观音岩寺的福田经济是适应湘西特定自然地理和历史及人文环境的结果,其“自立”“自养”的程度较高,有助于避免寺院经济受外界社会动荡而带来的脆弱性,这是湘西历史上佛教寺院能够保持良好社会适应力和较强社会参与力与影响力的根本原因。

    2024年01期 v.43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哲学研究

  • 马克思生产伦理原则探赜——以《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为考察中心

    陈光洁;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作为根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遵循从批判到建构的逻辑理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生产手段以及生产形式的道德批判,建构了自己生产伦理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对生产者的道德关怀;利己与利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生产过程的道义吁求。

    2024年01期 v.43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1902年的“中国哲学”——聚焦中国哲学学科化历史起步的考察

    黄前程;

    1902年的“中国哲学”在哲学观念上有了重要的历史突进;在哲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在哲学专门化、学科化发展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此过程中,中国哲学初步认识到了自身讲求“实理”的民族特点,并开始构想一种“富于包容性”的哲学概念。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参与世界哲学合作共建和实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可贵财富。它为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启发性示例。

    2024年01期 v.43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文学、语言学研究

  • 论龙膺的行旅诗

    唐亚飞;

    龙膺在晚明文学史上享有一定的声望,其创作的行旅诗别具特色。龙膺行旅诗的内容关注民生、描写驿道风景、歌颂先贤、怀亲思友。在艺术特色上,龙膺行旅诗中的部分古诗颇具玄言诗之风,其古诗在细节刻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此外,龙膺古体、近体诗大都具有浓郁的抒怀。思想内涵方面,龙膺的行旅诗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吸收公安派的诗学思想,使其具有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诗歌特征。

    2024年01期 v.43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论敦煌写本《心海集》残卷的思想内容与形式特征

    张琴;曹亚彬;

    敦煌写本S.3016与S.2295所见《心海集》是抄写者为了方便个人记诵而进行的较为随意的传抄,其抄写时间应在中晚唐时期。从内容上看,其中的各个篇目是对南宗禅的佛性观、修行观、解脱观的系统阐发。从形式上看,《心海集》明显受到了汉译佛经偈颂程式化体式的影响,但较为讲求韵律,对程式的运用相对灵活,出现了大量的同义类聚现象。

    2024年01期 v.43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明清人情小说西行之传播价值嬗变

    李颖;

    中国古典小说西行滥觞于明清人情小说。从18世纪初《好逑传》走进英语受众至今,该流派作品的英译传播已有300余年历史。目前,该流派中有18部作品已走入英语世界,英译本达77种。其英译传播活动以西方人发起为主,大致经历了道德教化、信息猎取、价值鉴赏三个阶段,总体呈现外热内冷的局面。作品在中西交流史中的价值随着中西关系和传播环境的变化而嬗变,从实用主义逐渐走向学术鉴赏。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以时间为轴,通过历史分析法综观明清人情小说英译传播情况,揭示其流派价值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嬗变的经历和原因。同时,以史为镜,旨在通过发掘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供需契合点来提升明清人情小说英译传播效果,并为中国其他文学类型的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43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临武土话的“有咯/冇咯+VP”结构

    颜红菊;钟正;

    临武土话中有“有咯/冇咯+VP”结构,其中“咯”为语气助词。与其他南方方言中的“有+VP”结构相比,“有咯/冇咯+VP”结构中“咯”的介入,话语层次和句法层次有了形式上的界线,结构各构成成分承担的语义也能明确区分。“有/冇”表示存在的肯定与否定,“咯”表示主观确认,VP表示事态,“有咯/冇咯+VP”的结构义为“确认事态存在的肯定/否定”。“有咯/冇咯”具有话语标记功能的插入成分。

    2024年01期 v.43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怀化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正>一、文稿内容1.文稿内容包括(按顺序):标题、作者名、作者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及英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字数长短不限。2.全文须按word文档格式编写。二、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标题:简明准确反映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2.作者署名:文章作者署名应限于参加本文工作并能解答论文有关问题者。3.工作单位:标明作者工作单位、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4.摘要:直接叙述论文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一般以200-300字为宜。5.关键词:从文章的正文、摘要或题目中抽出,在表达文章内容主题方面具有实在意义并起关键性作用的词汇,以3~5个为宜,用分号隔开。

    2024年01期 v.43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怀化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正>《怀化学院学报》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怀化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2年,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是本刊重点建设栏目,现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湖南省资助优秀理论栏目”“湖南省教育厅名刊培育计划品牌栏目”。该栏目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原则,致力于对民族地区正能量、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及理论探究,旨在进一步推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从2023年第1期起,本刊策划主打民族学、人类学、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栏目,另设有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艺及语言学等学科系列主题研究栏目,优稿优酬,择优发表,欢迎社会各界研究者赐稿。

    2024年01期 v.4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