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孔韶;
<正>恩师黄淑娉教授逝世一周年,谨以此文表示深切的惦念!1978年我以“原始社会历史学”研究生专业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很荣幸我和我的两位同学程德祺、王培英在这一年开始在我们的共同导师林耀华和黄淑娉先生指导下学习。黄淑娉老师是一位做学问严谨,严格要求学生和具有丰富田野经验的导师,我们第一次赴西双版纳攸乐山基诺族居地,我们选择游耕生计方式、大家族与世系群的田野考察课题都是紧紧结合她的理论课程脉络,然而她并不干预我们的个人学术兴趣,因此我们都庆幸遇到了真正通晓专业又教育有方的导师。后来许多年,当我们开始带研究生,也不时回味黄老师身上深思熟虑、平和商榷、无言鼓励且正直的文人秉性。
2024年01期 v.4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何国强;
<正>黄先生执教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山大学70余年,除了中途短暂借调香港工作外,从未间断为国家培养人才。她走遍了大江南北,调查了20多个民族,1993年被国务院学科组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在人类学领域罕有其匹。她执著于事业,精于业务,尤其是她诲人不倦,提携后学的态度受到业内外人士一致推崇,蔡家麒称她为“同新中国民族学一起成长的知名学者”。我从1994年至1998年跟先生学习,以后常有承教机会,出外期间也有信件来往,自从接替她开设的课程,我常登门拜访,在将近30年聆教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印象中,黄先生对于自己在校内外担任的职务始终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把能做好的事情尽量做好。据说她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时是如此,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时也是如此,
2024年01期 v.4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胡鸿保;
<正>黄老师与我各住一城,多年未见。她虽离世,但对日常生活中的我来说,仿佛她依旧安居京广线的另一端,高铁半天即达。黄老师众多学生中,我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央民族学院读硕士三年、在中山大学读博士(后半段),都由她指导。初见黄老师是在1982年秋,那一年,她五十二岁。1987年底,黄老师调来中大,时值梁钊韬先生谢世;此后,她就“无名有实”地担当责任,悉心指导我的博士论文写作(当时她尚无“博导”头衔)。1989年上半年,年近六旬的黄老师还亲赴北京参加论文答辩。如今的我亦已七十又五,当年情景,记忆犹新。
2024年01期 v.4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周大鸣;
<正>20年前,我编写《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时,请先生提供了一些她自己的老照片。大部分照片中老师都是不苟言笑,更像一位冷静的思考者,但其中两张内蒙古草原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一张背景是蒙古包,年仅20,短发、脚穿长靴、一副飒爽英姿;一张是乘坐在勒勒车上,双手插兜,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那时,她就读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前夕,前往内蒙古呼伦贝尔做游牧民族调查,也是先生第一次田野调查。1952年燕京大学被取消,先生被分配到新建的中央民族学院,从此与少数民族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她的异文化探索之旅。她曾经先后在壮、傣、侗、黎、苗、瑶、畲、仡佬、纳西、彝、布朗、基诺、拉祜、哈尼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调查。
2024年01期 v.43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孙庆忠;
<正>自从1998年求学于黄先生门下,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份言说不尽的牵挂。尤其是老师75岁光荣退休之后,我和她老人家的通话是每个月都盼望的大事儿。电话的那一头总会传来我期待的声音,她会告诉我她每天会打拳、读书、弹钢琴,心情很好,有时还分享她近期读书的一些思考。每每这个时候,总是让我觉得和我讲话的不是年迈的长者,因为老师的状态和我在中大读书时一般不二。当我赞叹老师为学精进之时,她总会说,“退休老太太也要知道人类学在关注什么问题,我要向年轻人学习”。2013年她与老伴刘汉塘先生一起回京,在我家小住一周。这是他们的怀旧之旅,也是告别之旅。我也因此有幸跟随他们重温了写满青春记忆的清华园和燕园,回到她曾工作过36年的中央民族大学,看望了陈凤贤、施联朱、朱宁和项美珍等4位老朋友。
2024年01期 v.43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黎熙元;
<正>月前师兄们相约写一段纪念黄淑娉老师的文字,方才惊觉恩师驾鹤西去已近一年。回想之前我竟从未写过有关文字,因为在思觉感受当中,老师从未远去。黄淑娉老师代表我心中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生。自入老师门下我便自觉不自觉地效仿老师的生存之道、治学之道。虽以成效来看不及老师之万一,但内心和老师的恒久连带却由此而生成。于是今日我能够用几点从师感悟来讲述心中的黄老师。我于1999年拜入师门。那时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正在经历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更新,从之前的前苏联东欧教科书的知识理论体系转向后现代欧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理论体系。已经开始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面对学术转向的重大挑战,或者经历艰难的转型,我也是其中一员。入学第一年黄老师给我们讲授“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专业课程,以她出版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1998)为基本教材。我看到其中有象征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派的讲述时感到相当惊讶。
2024年01期 v.43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庄孔韶;王小梅;
庄孔韶教授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耀华和黄淑娉先生,他谈及在西双版纳密林的一次考察中受惠于导师的学术指引与启发,进而谈到最近40年,他指导的研究团队如何在文化撰写、影视人类学、戏剧和绘画人类学等跨学科中进行扩展性学术工作,提醒以田野为出发点的中国人类学如何构建批判性认识论和本土理论,以改变中国学术研究中的套用与仿造等问题,以及改变囿于单一科学主义与实证论所造成的学术缺陷问题。
2024年01期 v.43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周大鸣;
为了纪念黄淑娉先生逝世一周年,追忆了她参与的第一次田野调查。该次田野调查是在1950年夏,由北京三校组成调查团到内蒙古呼纳盟进行的民族调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后第一次在民族地区调查成功的尝试。描述了该次调查的组织过程、调查的主要内容,总结了该次田野调查的特点,最后讨论了该次调查的意义。
2024年01期 v.43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坚赞才旦;
在西藏农牧区,兄弟共妻、佛教修行和“过剩妇女”是紧密勾连的传统文化特质。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三者都被不同程度地弱化了。1978年至今45年间,落实宗教政策以来,“过剩妇女”问题又凸显了。文章梳理了以往的研究质点,重新启航寻找新材料。事实证明“过剩妇女”的成因没有改变,大家庭依然是消化淤积人口的主渠道,经济政治的持续发展增大了社会受益面,走上共同富裕的“过剩妇女”增多,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大家庭往日承受的压力也减轻了。
2024年01期 v.43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黎熙元;
对T市一个城中村社区改造历时六年的跟踪调查,呈现了在城市更新和土地使用权转换中,一个城中村集体是如何变形的。研究发现,面临征地改造的城中村村民主动托庇于村集体,期望集体能够保障自己的利益;在更新改造完成之后,仍然把原本可以分割的集体物业和个人物业交给村集体管理。这使村集体能够以不同的新形式保存下来,完成从村委会、合作社到村股份公司的转变。同时村集体原有的土地权转换没有彻底完成,村集体仍然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代管集体用地及其上的物业,并主持这些物业的收益分配。对应中国社会学家曾经提出城市更新使村落终结的论断,文章提出,村集体依然是村民观念中赖以抵抗外来冲击的最重要屏障,这种信任来源于家族同地而居构成的复杂关系与历史经验,只要这个复杂关系网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村落就不会随城市更新式现代化改造而消失。
2024年01期 v.43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