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1027522

政治学研究

  • “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的培育路径

    张金成;傅慧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交流思想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传统协商文化结合的产物,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实践。“两个结合”不仅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的根本遵循,丰富了培育协商文化的逻辑内涵,更从坚持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传统协商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以及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指明了培育方向。

    2024年02期 v.4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价值

    朱卫;倪婷;钟淑婷;

    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在阐述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核心内容和理论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民族平等思想对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繁荣,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4年02期 v.43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类学研究

  • 20世纪初金敦·沃德对滇藏交界怒族人群的考察述论

    李亚锋;

    20世纪初,英国博物学家金敦·沃德数次前往滇藏交界的怒江一带进行旅行和考察,他在收集植物种子的同时,对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予以较多的关注,尤其是对分布于该地区的怒族人群作了大量的记录和描述,为我们了解20世纪初滇藏交界一带怒族人的生活样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参考。金敦·沃德根据自己的观察,把地处滇藏交界地区的怒族人群从文化特征上分为“黑”怒族和“白”怒族两个亚群体,这两个怒族的亚群体之间,虽然存在生态环境与文化特征上的巨大差异,但经济上仍保持着紧密联系与互相依赖的关系。从金敦·沃德的考察和记录中,我们能够看到地处滇藏交界地区的怒族在20世纪初的基本生活样貌及其与毗邻民族及内地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情况。

    2024年02期 v.43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湘西边墙的“修心”与信俗交融探析

    侯有德;

    明清政府自开发和治理湘西以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着手实施了一系列“王化”措施。其中,以边墙为基点推行的革禁“椎牛”习俗和推广官方认可的信仰,是清政府“修心”的重要举措。在国家权力的强力推动下,官方认可的信俗在湘西地区取得了开拓性的传播与较快发展,并与当地的民间信俗相互交融,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姿态。通过信俗交融,湘西苗族得以与以汉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心心相通”,这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02期 v.43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族、社会学研究

  • 历史的目光——四十年来旧中国民族学史研究的演变及当代思考

    张丽梅;胡鸿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地民族学界对旧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多有反思,并不断有论著涌现,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年代的研究者对于学科史的材料发掘、理论分析之不同取向。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比较侧重史料梳理,强调“论从史出”,“中国化”是其中一大热点;近十多年来尤为关注学科中诸学术流派以及“中国学派”问题,“经世致用”、理论创新与学术史探讨相结合的特点比较突出,当下主义的取向日趋明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应该更多地从“中国传统”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而不能用“中国学派”一以概之,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派只是学派之一;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学,尚需扎根中国实际,进入历史田野,放眼全球世界,在本土化与国际化、当下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

    2024年02期 v.43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控产机制下阴地资源的文化阐释——以“祖德流芳”碑为例

    周红果;

    土地资源是财产的象征,是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延续的根本和重要载体,对财产的占有、支配与继承则成为人们关注与争夺的焦点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建立一个有效机制而达到对资源的控制。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有地域间的宗族关系、婚姻关系,家庭间的血缘关系、家族关系等,不同的社会关系对资源控制的途径有别,从而产生控产机制的差异性。依据“祖德流芳”碑所载内容及田野调查材料,阐述立碑的背景、入住权对阴地资源的控制以及阴阳地资源权属的界分,确立起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控产机制。此种控产机制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控制与利用,揭示了控制土地资源的过程及内在文化内涵。

    2024年02期 v.43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 文化交融视域下的湘西“瓦乡”苗族山歌艺术特征研究

    李京键;

    沅陵瓦乡苗族是一支特殊的少数民族群体,在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融的漫长历史岁月中,苗族瓦乡人创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它成为民族传承与发展及族群精神追求的动力源泉。瓦乡苗族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瓦乡人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优美的旋律、嘹亮的歌声、质朴的歌词有着瓦乡苗族音乐文化的典型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024年02期 v.4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统舞蹈类非遗“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动作类型及其特质探析

    段曌;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是湘西北地域色彩浓郁的传统舞蹈,其扎根常德桃源并且与文化腹地的俗民信仰、民事活动和民俗文化相伴相生。历经千年演变,这一舞蹈形式以丰富多变的手势动作展现了桃源民间文化的多源特色。作为湖南省首批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传统舞蹈项目,其聚焦非遗传统舞蹈类语境,已脱离原始宗教传承场域的社会属性,功能和受众群体已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关注这一舞蹈中“手势”元素的应用和意义。从手势动作的角度出发,剖析其语汇基础、分类以及在当代民间传播场域中的特点,为湖南民间舞蹈动作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线索,对构建湖湘地域肢体艺术的“手势动作资源库”具有现实意义。

    2024年02期 v.43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HP的芷江和平文化景观评价体系与优化策略研究

    朱静;余凌云;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访谈法,构建芷江和平文化景观评价体系,其中目标层1个指标、准则层6个指标、指标层25个指标,演算得到景观评价体系的权重值,并完成一致性检验。依据评价体系权重值,提出以挖掘文化内涵和塑造景观价值为发展目标的芷江和平文化景观资源利用的优化策略。依据芷江和平文化景观绩效评估结果,充分发挥得分高的指标优势,带动得分低的指标发展。研究构建芷江和平文化体系景观评价体系,为后期的景区管理及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助力芷江打造和平文化品牌、建设国际和平文化名城。

    2024年02期 v.43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清至民国时期赣南地区财产交易习惯及乡村社会探析——以江西安远县天心镇契约文书为中心

    赖国英;

    文章对赣南安远县天心镇发现的契约文书进行了整理。这批契约集中反映了清至民国时期赣南安远县土地、山林、房产、会产等交易的相关信息。契文中所反映的白契盛行、空留交易金额与时间、总价里对画字银和找价的支付、卖契写成退契、会产的频繁交易等现象,可以深化对清代赣南地区交易过程中民间交易习惯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勾勒出清至民国时期赣南地区经济交易、乡村社会的全貌。

    2024年02期 v.43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武陵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与书院兴衰——以如膏书院碑刻为中心

    韦小宁;

    从现存碑刻来看,如膏书院是在“改土归流”的大背景下,为加强当地社会治理,由外来流官倡导、地方士绅共同捐资创建的,一般由官方委任首士管理,后因战乱而焚毁,重建后值社会承平发展,最终因世界局势、朝廷政策剧变而改为近代新式学堂。该书院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是清代武陵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与书院兴衰关系的微观缩影。

    2024年02期 v.43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语言及艺术学研究

  • 宦湘作家吴镇对集句诗的认识及其集句诗创作

    曹艳华;杨齐;

    吴镇是清中期集句诗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对集句诗的功能和创作有着明确的认识,其集句诗题材广泛,体式完备,裁剪随心,工巧自然,意境悠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吴镇于乾隆后期曾任湖南沅州知府,宦湘期间受湖湘山水的影响,创作了《沅州杂咏》和《潇湘八景》两组专题集句诗,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中期集句诗走向繁荣,推动了湖湘文学发展。

    2024年02期 v.43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坚守与沉沦:小议《包公案》折射的中国妇女情感世界

    李姣;

    明代国家对妇女贞节观的要求日趋严苛,地方志中数以千计的旌表名单与《包公案》中频繁出现的偷情、通奸、失节妇女形成强烈对比。判官包公作为正统的文官对案件中失贞妇女进行严苛制裁的同时,也存在适当放宽的例子。恰恰是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民间判体公案中,不仅可以窥见明中期妇女对礼教的固守、对爱情的向往、对通奸的沉沦,还可以看到基层社会妇女对贞洁观的挑战、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现实与礼法规范之间存在的差距。

    2024年02期 v.43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壮族作家梁志玲的壶城小说叙事研究

    刘纪新;

    梁志玲是一位生长于广西崇左的壮族作家,她的小说以崇左为原型创造了一个南方边陲小城:壶城。这是一座热带小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壶城的历史变革。梁志玲的小说塑造了一批壶城普通人形象,有的庸庸碌碌、随波逐流;有的顽强坚韧,不向命运低头;有的努力在粗粝的生活中寻求一些诗情画意和精神安慰;有的批判、厌恶小城的闭塞,为小城带来新的活力。同时,梁志玲的小说在艺术创作方面也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

    2024年02期 v.43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制造型企业碳减排信用风险防控研究:基于深度学习与压力测试

    龙志;陈湘州;滕熙玉;

    应对气候变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企业的碳减排信用风险关系到投资者、银行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资金保障。因此,有效预警中国制造型企业碳减排信用风险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首先基于熵权TOPSIS与耦合协调度模型验证制造型企业碳减排信用风险预警的必要性;其次,通过与多模型对比,证明MLP深度学习模型在企业碳减排信用风险预警中的优越性;最后,通过压力测试方法确定利益相关者的重点防控企业和行业类型。结果表明:第一,多数制造型企业处于中度、高度协调度耦合阶段,即企业“碳排放水平”因素会显著影响自身的碳减排信用风险;第二,制造型企业碳减排信用风险对“预期碳税力度τ”具有敏感性,而碳税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冲击最为明显;第三,本文提出的MLP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效果最佳,其预测准确率达到98.60%,相较于其他模型平均提升了15.57%,充分表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2024年02期 v.43 9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优化路径研究

    刘林燕;赵宇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模型的不断创新以及业财融合的深入发展,大数据应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地方高校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的经济活动和数据信息更加多元和复杂,对于内部控制建设也有了新的要求。目前,国家层面暂未出台针对公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立足于大数据应用视角,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对于高校内控建设的意义,围绕思想认识、数据质量、平台建设、评估体系、保障措施五大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

    2024年02期 v.43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基于ACSI模型的高职技能型课程在线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陈艳;

    当今线上教学已经成为“常态”,高职技能型课程实施线上教学存在较多难点。为了探究高职技能型课程在线教学的影响因素,基于ACSI模型,结合技能型课程线上教学特点,构建技能型课程在线教学满意度模型和技能型课程在线教学满意度量表。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利用AMOS24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学生期望会正向影响质量感知;学生期望和质量感知都会正向影响学生满意,质量感知和学生满意都会正向影响学生持续使用意愿。基于此,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提高高职技能型课程在线教学满意度的措施。

    2024年02期 v.43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实施路径探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

    王向志;

    高校思政课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全面提升,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现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下同)课为例,探索开展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v.43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图书馆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周秋菊;刘晓凤;

    高校隐性思政教育与显性思政教育相比较,其优势表现为能够让高校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教学课堂之外的思政教育,让其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将得到全面提升。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与高校图书馆文化二者既对应又统一:隐性思政教育内涵着图书馆文化意蕴(即文化育人);图书馆文化既丰富了隐性思政教育的内容,又是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增强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政综合素质,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同步性与一致性,实现我国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与高校图书馆文化和谐统一,文中构建了七维度的长效柔性机制:需求机制、决策机制、实施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回头看机制,确保我国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全方位落实,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在隐性思政教育中的功能。

    2024年02期 v.43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