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1027528

政治学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张澜;牛思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科学行动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指引。高等院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时代使命,应积极推动该思想融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通过构建完备思想教育体系、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深化实践育人路径作用,作为回应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现实需求,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2024年05期 v.4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进路及现实启示

    李雨燕;唐婧妤;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也是不断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一步探寻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被推进到新高度。这启示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均等化和城乡精神文化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和引领力是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024年05期 v.43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类学研究

  • “泰国苗族”:在渝长居泰国少数民族的身份建构与在地适应

    王璐;

    在泰国全面归化的民族政策下,泰北的山地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了身份认同冲突,国家认同较低,同时民族认同又被压抑。近年来,一些中青年泰国Hmong人通过泰式按摩行业迁移至中国,由于“他者”的凝视,新的移居环境原本可能冲淡泰国人内部的民族差异,然而对在渝泰国Hmong人的调查发现,他们在“泰国人”这一身份标签下,还具有较强的民族身份及文化认同建构需求,压抑的民族身份得以重新释放,其身份想象进一步与中国“苗族”的称谓产生关联。“泰国人”与“苗族”两种并行的身份在地方生活中不断磨合,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在重庆的泰国不同民族之间转而生成有利于合作的互动,益于“泰国苗族”的在地适应。

    2024年05期 v.43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岛陆联通:珠江口海岛文化特质整合与利用研究

    张婧璞;

    文化的呈现和延续是整体性兼具历时性的统一,包含不同层次、不同变体的延续与发展脉络。以文化特质相关理论结合海岛和沙田现实情况,凝练文化特质形态及其聚合下的交换圈、亲缘圈和民俗圈,三圈层文化可嵌入在珠三角海岛整体文化圈中。进而,从文旅结合的角度,阐述以文化特质整合为路径的海岛文化保护策略:第一整合文化特质形成水域链接的民俗景观、围海造田衍生的生态科普景观和保家戍边的红色教育景观;第二以文化旅游线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区建设;第三注重文化保护与村落多元生计并存,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形成具有海岛和沙田特色的良性保护路径。

    2024年05期 v.43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研究

  • 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新思考

    杨庭硕;张振兴;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辩证统一的视角出发,澄清人类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这一实质,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意识导致生态副作用这一历史教训始终保持警惕,乃是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实现必不可少的新思考。

    2024年05期 v.43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发展与治理的耦合机制研究——以汪安社区“社会信用治理”体系为例

    罗晓;谭卫华;

    深入探究乡村发展与治理之间的耦合机制,是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以巩固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运用嵌入性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汪安社区“社会信用治理”体系,发现该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展现出显著的成效。其实践逻辑可以概括为:治理困境的识别、发展瓶颈的突破、信用的有效联结以及共同体的重塑。从实践逻辑中揭示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发展与治理的耦合机制。

    2024年05期 v.43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6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仪式舞蹈的审美意识研究

    罗正国;王琛睎;

    舞蹈是传统仪式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祭祀、仿生表演、巫术活动等仪式中就孕育了舞蹈的雏形。从艺术人类学视角来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仪式舞蹈可划分为巫术仪式舞蹈、宗教仪式舞蹈、生殖崇拜仪式舞蹈、图腾崇拜仪式舞蹈四大类。这些仪式舞蹈体现出了“迷狂”的审美情调、“浪漫”的审美想象以及“和谐”的审美理想在内的审美意识特点,通过对于传统仪式舞蹈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少数民族群体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还可以深入考察其审美心理活动变化与发展。

    2024年05期 v.43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代学校、书院与士人的多元互动——基于藏书活动的考量

    侯赛华;

    作为文教传承主力的士人、学校、书院,在元代由于政权上的二元性,使得三者在藏书建设方面呈现多元互动的特色。元代在相对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士人作为推动学院、书院发展的主角,周旋于二者以藏书为纽带的互动之中,尤其是在多数不兴科第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元代学校、书院环境的宽松性为士人提供了自由的藏书环境;另一方面,士人建设也不断丰富着学校、书院藏书。

    2024年05期 v.43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简牍文书与秦亡国原因探究

    裴永亮;

    湖南省益阳兔子山遗址九号井出土大批简牍,包括战国楚、秦、张楚、西汉、东汉、三国孙吴时期,总数15230余枚。出土材料大量出现,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当地当时的政治文化。尤其是“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简牍,可以提供对秦亡国原因研究一定的新思考。秦始皇崩二世胡亥即位后,对此段历史以贬为主,结合《史记》等传世文献,认为秦亡于二世。新发现的秦二世胡亥元年诏书文告内容丰富,结合秦泰山刻石、琅玡刻石和铜版秦二世诏书等文献,可更深入地探究秦二世胡亥即位以来的历史及秦亡的原因。

    2024年05期 v.43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8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魏《贾思伯墓志》研究

    薛晋晴;魏军刚;

    武威贾氏自东汉著籍武威后,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涌现出诸多人物,在武威政治、文化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北魏《贾思伯墓志》记述志主贾思伯的世系、任官履历,与传世文献和《贾使君碑》相互印证,且相互补充。贾思伯历仕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在北魏后期的复杂政治斗争中长期占据一席之地。一方面,他善于交际,懂得审时度势,使其在波谲云诡的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其在政治上的成功,还得益于青齐士族的支持。通过分析其仕宦经历可以发现,北魏后期次等士族上升通道有限,需要多方共同作用之下才能维持自身地位。《贾思伯墓志》的发现,既补充了武威贾氏在青齐一支中的世系,又对探索北魏中后期低级士族发展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

    2024年05期 v.43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6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脆弱的统治: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后方秩序的变动——基于1949年“湘西事变”的考察

    田燕飞;

    湘西是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进军西南的要道。1949年3月“湘西事变”的爆发,既受当地过去民族问题复杂、经济落后、地理偏僻等因素的影响,还与人民反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量汲取战争资源,国共斗争和汪援华、曹振亚等人谋求私利,以及李默庵在湘西收集民枪、培植个人势力等情况相关。“湘西事变”对程潜治湘和湖南和平解放事业等带来不利影响。“湘西事变”反映了当时国民党中央权威趋弱,“国统区”后方地方势力分权行为增多的本质,这是“国统区”整体秩序走向全面崩溃前的征兆。

    2024年05期 v.43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要素资本产权制度下企业劳动者初次分配共享收益权益配置研究

    傅玲;

    单一物质资本产权下的收益分配制度,是初次分配中产生劳资收入差距拉大、两级分化严重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制度阻碍。要素资本产权制度是一种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初次分配实现共享发展的产权基础、重要制度和法律保障。鉴于人力资本定价困难,人力资本产权难以践行的现状,运用财务理论和方法,设计了一套人力资本测度和产权量化方案,统一不同要素资本的确认和计量基础,并构建了要素资本产权制度下的权益配置方案。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凭借各自资本对企业的投入方式,相应地获得应有的收益权和控制权,实现初次分配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企业劳动者通过获取岗位工资和增值收益,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目的,并助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2024年05期 v.43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研究——基于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唐艳;方志;范宇翔;

    基于2012—2021年四类共2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竞争效应下,金融科技会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在技术溢出效应下,金融科技会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整体上呈现倒U型特征。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大。因此,各银行应当结合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发展和应用金融科技,进行差异化布局,从而在降低信用风险的同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2024年05期 v.43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8K]
    [下载次数:18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唐朝限制贡人法律研究

    李叶宏;

    蕃国不时向中原朝贡人口,被朝贡者主要有歌舞艺人、与宗教相关的人、有特殊技艺的人及奴隶等。从立国的唐高祖,到唐朝后期的唐懿宗,许多皇帝发布过限制蕃国朝贡人口的诏令。唐朝限制贡人法律以诏敕为主要形式,代表和维护了最高统治者与百姓利益,但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在唐朝的不同时期,唐朝限制贡人法律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唐太宗、唐玄宗、唐代宗、唐德宗及唐穆宗等皇帝都接受过蕃国贡人。唐朝限制贡人法律实施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皇帝仅仅表明一种态度(节俭或悲悯),缺乏制裁措施以及限制贡人法律难以告知所有蕃国等。

    2024年05期 v.43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请托治理的措施与困境

    孙旭;

    清代请托治理达到高峰期,但也面临着深层次困境。具体治理措施包括:一是完善立法,律例、谕旨相互补充,但也存在不够完善精细、立法与人情欠缺协调的不足;二是注重预防,朝廷、官员采用多种预防措施,这些认识和措施存在认可面较窄、过于倚重教化、不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等局限;三是要求举发,但实践中很少有人举发,易被认为是悖情刻薄;四是强化惩处,皇帝、官员对很多案件能做到依律惩处,但也常因实行双重标准、出于政治考量而予以赦免,正直官员对请托拒大依小,普通民众则充分利用请托以谋私利。对请托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未被较全面、有效地杜绝,核心问题是情法认识存在矛盾:请托的属性是公义还是私利,请托治理的路径是德治还是法治。清代请托罪法的立法、执行历程,是一部情与法的博弈史、法在人情包围下的突围史,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法治的理念与特点。

    2024年05期 v.43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生命哲学视域下孟浩然的人与文——由“抗争”“安命”走向“淡然”

    向俊;

    受儒、道、佛思想影响的孟浩然,以布衣终身,但他始终未失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与人格的坚守。儒、道、佛生命哲学思想建构了诗人的个体精神,亦贯穿诗人生命始终,在其各个人生阶段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诗人由“抗争”“安命”走向“淡然”。而以柏格森为代表建构的生命哲学理论,亦为理解孟浩然的人与文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理论依据。在生命哲学视域下观照孟浩然的人与文,关注其面对人生困境和仕隐矛盾时的选择和人生追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适情任性、清高淡远的气质和人格,理解诗人的价值选择和生命意识,对当今人们审视自身,完善自我也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启示。

    2024年05期 v.43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韵音训”考

    童琪;张义;

    “对韵音训”是《四声篇海》所标八种“明头号样”之一,历来被误认为是《四声篇海》的收字来源文献。其实乃韩氏对来源于《玉篇》的部分字头之音训加以改易而作的随文标注,而非一部字书。“明头号样”所辖之字亦仅限于其下一字。这是韩道昭辞书编撰的一个失误。“对韵音训”所对之“韵”乃泰和本《五音集韵》。

    2024年05期 v.43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籍版式术语中的“隐喻”

    石宇晴;黄威;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属语言学范畴。在中国古籍版式术语中存在大量“隐喻”现象。搜集统计出古籍版式术语114条,这些术语可据术语标示语的数量、位置、颜色、形状、功能等命名方式进行分类,其中“鱼尾”“象鼻”“版心”等术语中广泛存在“隐喻”现象,它们遵循“隐喻”的相似性原则,与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方位观念、“物”我合一观等传统观念相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隐喻”系统的典型表现。

    2024年05期 v.43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6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