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赛;方哲;
科学测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为新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包含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资料三个维度三十个指标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湘潭市2005—2022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湘潭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反复升降态势,但水平仍有待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显著相关;(2)将湘潭市与湖南部分地区进行对比,找出湘潭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短板”;(3)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产教融合水平是制约湘潭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据此,应从打造高素质劳动力人才集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推进湘潭市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3期 v.44;No.333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许晓永;王澳;
金融科技创新能够拓宽金融服务边界,持续优化城乡金融资源配置,逐渐成为重塑农村金融发展动能,加速城乡高质量融合的重要方式。以我国2013—2023年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立足新质生产力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城乡高质量融合间的作用关系。实证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可对城乡高质量融合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创新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地区与农村营商环境良好城市的城乡高质量融合促进作用更强。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创新可通过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同时,金融监管可在金融科技创新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由此,应提高金融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培育金融新质生产力、强化金融审慎监管力度,为提升城乡高质量融合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势蓄能。
2025年03期 v.44;No.333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1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陆益晗;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从微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管控方面变革创新,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从中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通过赋能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以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从宏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通过推动国家治理数智化转型,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于此,提出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研发体系,需要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场景,强化人工智能产业支撑合力,以期抓住数字时代发展机遇,打破人工智能发展制约,加速新质生产力涌现。
2025年03期 v.44;No.333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0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明来;董译文;
新质生产力视阈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亦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助于实现高校学生个人价值,革新高校教育体系、统筹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但现阶段,部分高校依旧存在培养理念偏驳、遴选机制固化、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培养课程陈旧的问题,阻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进程。据此,提出重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理念、鼎新拔尖创新人才遴荐机制、构建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打造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的创新路径,以期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高水准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4;No.333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