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1043657

习近平思想研究

  • 基于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研究

    杨萍;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个体实现有效社会参与的重要介质,事关国家战略发展全局。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劳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厘清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关联,针对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提出改进志愿服务教育、运作模式、保障机制和评估体系等举措,确保有效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2025年03期 v.44;No.33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论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和世界意义

    唐家容;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指导青年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阐释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方法,是准确认识青年、科学培养青年、开展青年工作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突出体现对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把握,透视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深刻理解,注重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从推进国际青年运动视角阐明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创造性演绎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为国际青年工作积极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国际青年的互鉴互信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开创新时代青年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v.44;No.333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立场、时代使命及践行路径

    刘号;吴燚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鲜明体现,同时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魂立根奠定了坚实根基。从价值立场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恪守“依靠人民”的价值依归,坚持“为了人民”的价值指向,秉持“让人民满意”的价值尺度。从时代使命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肩负着引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时代重任。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实践导向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始终秉持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与责任意识,拓展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2025年03期 v.44;No.333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人类学研究

  • 中国法律人类学研究四十年:1978~2024

    祁进玉;王隽;

    当今世界的每个人都受到国家法律的约束,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中国的法治建设作为单列的一章论述,中国法律人类学应该有新的学科贡献。基于对40多年来我国法律人类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和文献梳理,探讨法律人类学在中国学者中的研究范围、研究深度及趋势,呈现出中国法律与人、社会、国家的关系。重点关注我国法律人类学的本土化实践的进展,深入分析我国的法律人类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2025年03期 v.44;No.333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永顺老司城遗址艺术图像符号的宗教人类学谱系溯源

    钟璞;

    图像人类学认为物化为民族生产生活载体形式的工具性器物,诸如建筑、雕刻、服饰、工艺等的造物观念、造型表现和装饰图案等,其所呈现的图像符号系统都是民族文化物化和表达外在世界观念的一种自我确证方式,往往具有民族观念生成、情感价值和宗教信仰等象征与隐喻意义指向,共同构建起民族起源与发展变迁的人类学方志史实和史诗叙事。由此,借助永顺老司城遗址出土器物与遗留器物中的宇宙天地图像、氏族繁衍图像和人格化神祇图像等所构成的图像体系和空间镜像图式,不仅可以透视和折射出土家族文化起源的非语言系统的人类学密码,而且还可以揭示与还原其族源发生学意义上的原始信仰谱系,从而构建起土家族原型图像的宗教形态及溯源宗教人类学信仰谱系。

    2025年03期 v.44;No.333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民族、社会学研究

  • 人工智能在民族学学科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农丽颖;罗康隆;

    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社会的数字化应用,为探索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复杂性提供了新视角,增强了民族文化互动与文明互鉴的数据分析能力。以Chat 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为民族学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带来了机遇,但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民族学以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为基础,深入理解文化持有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然而,当前人工智能在捕捉人类思维过程、文化互动的细微差别以及民族学深层次案例分析方面仍存在不足,还可能引发研究伦理和数据滥用等风险。因此,随着人工智能在民族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亟需基于民族学的底层逻辑和发展脉络,深入探索民族文化复杂性,推动人工智能与民族学的融合共生发展。

    2025年03期 v.44;No.333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论湖南地区方志中的历史神话化

    高玲;

    湖南方志中含有丰富的神话材料,这些神话材料体现了明显的神话历史化与历史神话化的互动,尤其历史神话化现象在湖南方志中有着鲜明体现,主要表现为历史人物的神话化、历史事件的神话化。湖南方志中历史神话化现象与人们残存的神话思维、史官传统的影响、不同民族文化互渗、民众的心理需求、统治阶级的推动等均有密切关系,这一现象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神话和历史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他们的神话和历史观念。

    2025年03期 v.44;No.333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 共融与互通:湘、桂、黔交界地区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比较研究

    汪月;

    芦笙音乐历史悠久,从唐代起流行于我国的西南地区,现已成为众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2020年8月与2021年8月的两次对湘、桂、黔交界地区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的实地考察,深入探究了各少数民族芦笙音乐的基本形制、制作技艺、音乐形态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虽然该区域存在三省政区的划分,但并不能割裂其音乐文化上的联系,对芦笙音乐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少数民族音乐存在共性认知。

    2025年03期 v.44;No.333 5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仪式观视域下炎帝文化短视频传播场域构建研究

    张方敏;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炎帝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要扩大炎帝文化短视频传播量和提高传播效果,需要根据仪式传播理论的四要素,分别从仪式意义、传播参与人、仪式传播过程和仪式传播场域等方面提出优化方案,最终扩大炎帝文化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扩大传播范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过程中不断拓展炎帝文化短视频的传播场域。

    2025年03期 v.44;No.333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新质生产力”研究

  • 湘潭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

    谭赛;方哲;

    科学测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为新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包含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资料三个维度三十个指标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湘潭市2005—2022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湘潭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反复升降态势,但水平仍有待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显著相关;(2)将湘潭市与湖南部分地区进行对比,找出湘潭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短板”;(3)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产教融合水平是制约湘潭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据此,应从打造高素质劳动力人才集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推进湘潭市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3期 v.44;No.333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金融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城乡高质量融合

    许晓永;王澳;

    金融科技创新能够拓宽金融服务边界,持续优化城乡金融资源配置,逐渐成为重塑农村金融发展动能,加速城乡高质量融合的重要方式。以我国2013—2023年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立足新质生产力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城乡高质量融合间的作用关系。实证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可对城乡高质量融合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创新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地区与农村营商环境良好城市的城乡高质量融合促进作用更强。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创新可通过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同时,金融监管可在金融科技创新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由此,应提高金融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培育金融新质生产力、强化金融审慎监管力度,为提升城乡高质量融合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势蓄能。

    2025年03期 v.44;No.333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1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人工智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陆益晗;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从微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管控方面变革创新,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从中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通过赋能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以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从宏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通过推动国家治理数智化转型,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于此,提出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研发体系,需要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场景,强化人工智能产业支撑合力,以期抓住数字时代发展机遇,打破人工智能发展制约,加速新质生产力涌现。

    2025年03期 v.44;No.333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0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新质生产力视阈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张明来;董译文;

    新质生产力视阈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亦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助于实现高校学生个人价值,革新高校教育体系、统筹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但现阶段,部分高校依旧存在培养理念偏驳、遴选机制固化、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培养课程陈旧的问题,阻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进程。据此,提出重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理念、鼎新拔尖创新人才遴荐机制、构建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打造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的创新路径,以期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高水准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4;No.333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美育研究

  • 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美育的底层逻辑、痛点堵点与创新路径

    董正宇;伍贤进;李茜;

    新时代“五育融合”背景下,美育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实践中存在对美育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晰、美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美育评价不够全面以及保障不够有力等痛点堵点。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美育的推进,必须强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价值追求;坚持理论导引与情境体验、服务地方与实践育人、多元协同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创新“三全规划、三维整合、四融推进、四化评价”的美育路径。

    2025年03期 v.44;No.333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高校专业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探析——以“一院一品”校园文化活动为例

    陆曼洋;黄小波;申珂婷;

    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与美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深度契合,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推动二者协同育人,怀化学院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资源整合,依托“两节”打造“一院一品”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精品化设计、项目化管理、课程化实施、全员化考核的实践模式,探索了专业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专业素养。

    2025年03期 v.44;No.333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从美育课程到课程美育:内涵、逻辑及实践路径

    伍汝辉;肖贵飞;

    学校美育进入了从美育课程到课程美育的发展新阶段,美育目标由游离走向整合,美育资源由封闭走向开放,美育方式由分隔走向浸润。从美育课程到课程美育,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人们对于五育关系认识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解决学校“课程拥挤”等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从美育课程到课程美育,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树立美育渗透理念,将美育贯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2025年03期 v.44;No.333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以美培元视域下本科院校环境育人路径探析

    王天祎;马悦;刘朝彩;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本科院校环境育人作为“润物无声”的隐性课程,日益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探讨了“以美培元”视域下本科院校环境育人的实施路径,分析了当前本科院校环境育人领域面临的困境,如育人理念薄弱、环境设计同质化、环境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足以及机制保障不够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典型高校环境育人经验,提出夯实环境育人的理念基础、构建符合地域文化与校训精神的环境体系、增强环境育人与思想政治育人的融合度以及健全校园环境管理与评价机制等路径。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升本科院校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推动美育的全面浸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2025年03期 v.44;No.333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价值意蕴、风险应对、驱动路径

    杨荣栋;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宝贵机遇,助推着其教学建设,还通过情景化构建、立体化呈现、伴生化演进,促进其教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往往伴随着“双刃剑”现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必须明确好本身的基点、重点和落点,以防范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遵循着“点、线、面”的进阶逻辑与转化思维,通过明确其教学点位、坚守其教学主线、更新其教学图谱,驱动着其教学建设。

    2025年03期 v.44;No.333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8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红色文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指向

    侯婷;

    红色文艺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和民族精神主旋律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真实性与时代性、情感性与思想性。红色文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创新的应然需求,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诉求。高校应遵循一元指导与多元形式相统一、价值引领与艺术审美相统一、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创新氛围浸润式、角色扮演式、欣赏陶冶式等融入方法,夯实课堂教学阵地、实践活动阵地、校园文化阵地和网络平台阵地,确保红色文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2025年03期 v.44;No.333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怀化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怀化学院学报》编辑部;

    <正>一、文稿内容1.文稿内容包括(按顺序):标题、作者名、作者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及英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字数长短不限。2.全文须按word文档格式编写。二、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标题:简明准确反映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2.作者署名:文章作者署名应限于参加本文工作并能解答论文有关问题者。3.工作单位:标明作者工作单位、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4.摘要:直接叙述论文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一般以200-300字为宜。5.关键词:从文章的正文、摘要或题目中抽出,在表达文章内容主题方面具有实在意义并起关键性作用的词汇,以3~5个为宜,用分号隔开。

    2025年03期 v.44;No.333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怀化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怀化学院学报》编辑部;

    <正>《怀化学院学报》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怀化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2年,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是本刊重点建设栏目,现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湖南省资助优秀理论栏目”“湖南省教育厅名刊培育计划品牌栏目”。该栏目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原则,致力于对民族地区正能量、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及理论探究,旨在进一步推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从2023年第1期起,本刊策划主打民族学、人类学、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栏目,另设有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艺及语言学等学科系列主题研究栏目,优稿优酬,择优发表,欢迎社会各界研究者赐稿。

    2025年03期 v.44;No.33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