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广宏;宋娇;
在数字化时代,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戏曲进行保护更有利于其传承与创新。传统戏曲的数字化展示已趋向云端,包含内容和形式两层面,其核心在于保护,其目标终于传承与创新。基于数字治理理论视角,从应用性角度探讨桂林传统戏曲数字化发展问题,即应用形式的单一性、粗略性、局限性,结合数字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提出思路转化、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益智节目等桂林传统戏曲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和模式,为传统戏曲的发展塑造更大的平台与空间。
2018年07期 v.3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陶坤;
"芷江孽龙舞"作为原生性、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产生与地域民众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渗入,芷江孽龙舞出现了传承危机,呈现后继无人的态势。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芷江孽龙舞"具有非物质性、传统性、民俗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同时必须通过加强对"芷江孽龙舞"的文化空间保护、突出完整性的呈现、重视对传承人培养体系的构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转化发展等多角度来促进对"芷江孽龙舞"的传承发展。
2018年07期 v.3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王飞;周宗猛;
在多元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皖北回族的丧葬文化在殡礼、葬礼、祭礼等方面发生了微变。通过对亳州地区回族丧葬文化仪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发现亳州地区的丧葬文化,在传统与现在的冲击中、在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在地方民俗的影响下存在"变"与"不变"。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微变的探析,折射了地域独有的民风民俗。尤其亳州清真寺对丧葬微变表现的调适,突显了回族丧葬文化特点,彰显了回族文化特有的生活智慧,对现实中的生态、文明丧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积极意义。
2018年07期 v.37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林建平;
以尤溪县高士村为例,以传播为视角对美丽乡村语境下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当前农村文化传播中存在文化传播理念没有形成、文化传播内容不明确、文化传播方式单一、受众媒介素养亟待提高等问题;要做好美丽乡村语境下的农村文化传播,需要从打造传播队伍、深挖文化内涵、整合媒介手段、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着手。
2018年07期 v.37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齐恩平;陈毛过;
为使"三权分置"政策得到充分落实,准确把握三权之一的农地经营权权利属性至关重要。在分析土地经营权的内涵、功能的基础上,对农地经营权的权利属性进行界定,在利益衡量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债权说"、"物债混合说"、"物权说"三种学说,结合我国土地发展现状及改革需求,得出农地经营权在农地互换、转让时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农地经营权仅在出租、转租、入股等情况下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置之后产生,此时应属于物权性权利。结合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及新型经营主体权利的保障诉求,以利益衡量为视角,应把农地经营权性质分类进行塑造,以保证土地流转的稳定性。
2018年07期 v.37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谭新兰;
新兴产业普遍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知识技术密集、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展成支柱产业。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提出,发展新兴产业已迅速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区域人口特征为基础,对新兴产业市场需求规模进行了详细论证,应用湖南省地级市的实际数据从微观层面验证了区域人口特征与新兴产业市场需求规模的内在作用机制。实证发现人口特征因素中的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职业阶层、老年人口抚养比与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对新兴产业市场需求规模均产生正效应。
2018年07期 v.37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严爱玲;江宏;
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是我国新农人创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新农人创业的融资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阻碍新农人创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新农人创业过程中存在融资渠道狭窄、风险控制能力低、有效资产不足等原因导致新农人创业融资出现困难,宜通过互联网金融、信用环境体系的建设以及创新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机制等路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耦合协同助农的新局面。
2018年07期 v.37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靳艳;
为扩大安徽农村消费需求,促进省域经济发展,依据消费者行为理论,通过概述安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现状,分析安徽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消费心理保守,消费意愿不强;消费规模城乡差距大;产品消费种类不均衡,消费结构升级受阻;面子消费阻碍了正常消费需求的增长。指出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消费环境差等导致安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补贴力度,拓宽收入渠道;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建议。
2018年07期 v.37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王颖;朱俊亭;
我们已步入以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撑的信息社会,大数据为我国政府形象塑造带来了巨大机遇。它可以提高决策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升政府危机预测能力,节约社会治理成本,促进政府形象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权力型向服务型、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但大数据又是一把双刃剑,也可能会带来数据技术隐患威胁政府治理能力,冲击政府公信力等问题。为此,要培养优质数据人才,研发高端核心技术,加强大数据环境中的舆论引导,提高数据开放水平和政府透明度,发挥大数据对政府形象塑造的积极作用。
2018年07期 v.37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耿刘利;黎娜;陈孟;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更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群众创造属于新时代光辉业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能量来源。"小岗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具体体现。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和把握"小岗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推动小岗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小岗精神"审视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群众主体性、社会实践性、战略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07期 v.37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黄建国;
孽生于几千年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的陋俗文化,在中央苏区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大敌,必须加以肃清。陋俗文化在中央苏区表现为封建"四权"禁锢、宗教迷信和宗族陋习、落后愚昧生活和"黄赌毒"恶习、封建婚姻和限制妇女陋习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严重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机关的巩固发展。唯有正确厘清和认识陋俗文化的现实表现和影响,才能更好肃清陋俗文化,深入推进"工农武装割据"。对新时代清除陋俗文化残余,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要借鉴和现实启示。
2018年07期 v.37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徐灿;
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双向变化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考虑从农村、农民、农业等主体出发,应摒弃置农村、农民、农业于被动的局面,要抓住农村之于中国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农村居民素质的提升之于新型城镇化的本源意义,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稳定发展。在新经济常态下,针对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从农村居民主体性参与、素质内涵的提升以及就地城镇化等方面来探讨实现新型城镇化本源意义的路径。
2018年07期 v.37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武承淑;
以族群特色鲜明的兰州市少数民族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探索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族群性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城镇化中介效应的必要性,提出利于张扬族群性的措施,以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018年07期 v.37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郑长青;
"清静"与"清净"是道、佛二教思想中的重要观念。检视道、佛思想建构的历程,起初佛教援用道家"清静"观念以表达其断除烦恼、去除欲念的"清净"之义涵。这一"援道入佛"的译经方式有助于佛教的义理建设,推动佛教在中土的传播发展。宗承道家思想的道教在义理建设落后于佛教的背景之下,通过援引佛教的"清净"观念,在道体"清静"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清净"道性论,使其修道理论转向从人的内在心性探求的理路,拓展了道教义理的深度。
2018年07期 v.37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萧平;张磊;
中国传统哲学很重视情感,道家哲学也不例外。近三十年来学界对道家情感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先秦和汉魏两晋,学者对先秦道家情感哲学的思考主要集中于总体特征探究、庄子"真情"与"无情"之辩以及"性情论"研究等三个方面;学界对魏晋道家的情感哲学的关注可以分为总体特征性研究、代表人物情感哲学观点研究以及儒释道情感哲学比较研究等三种类型。学界在此方面取得了丰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总体不均衡、差异性研究不足以及缺乏跨学科研究等问题。
2018年07期 v.37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何磊;
明清时期在贵州开辟最早的一条驿道是"古苗疆走廊",它是连接云南边陲与湖广内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它的开通改变了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确立了偏桥卫的交通枢纽地位,对偏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加速了贵州及西南地区的国家化进程。
2018年07期 v.37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范大明;
张亦镜是民国时期基督教文字工作者,在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布道观,他认为文字布道者所肩负的使命,与以牧师为传道员的使命相同,都是"感悟悔改信仰";文字布道的内容,就是报章杂志主要登载与耶稣有关的文章,对于其他的学说理论只能"引为我所用",否则就是失职;文字布道的标准就是在布道过程中要达到"是否合上帝旨?是否为上帝所悦?是否能引人归主?"在这种布道观的指引下,他发表了许多有关阐释基督教的著作,对民国时期基督徒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8年07期 v.37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成龙;李晓东;
为了反拨第二国际思想家及斯大林时期哲学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科学化、实证化、机械化的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着力于文化批判。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宗教做还原式的理解即强调经济基础对宗教的决定性作用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对宗教的相对独立性给予关注即从文化层面考察宗教的属性、特征和功能。
2018年07期 v.37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玉斌;刘友田;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中的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阵地战等思想和基本实践逻辑对解决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西方殖民文化渗透、人民群众意识淡化和传统文化观念弱化等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重点建设,以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厚重的文化基础。
2018年07期 v.37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金立元;
短篇小说《好女人的爱情》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谋杀和秘密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作者艾丽丝·门罗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折射出她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小说描述瓦利镇的生活日常,从多角度呈现该镇的生态状况。人类生活入侵美丽自然,家庭人际关系扭曲异化,女主角伊内德陷于精神困境之中。小说表现出门罗对家园生态的深深担忧,并表达出其对人类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2018年07期 v.37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戴钰珈;彭在钦;
《费城故事》是一部经典电影,其利用视听语言中的四大修辞功能,即视觉隐喻、视觉缝合、语义强调和情感渲染,完成电影话语表达,实现其审美价值。它在现实社会矛盾重重的背景下直面现实问题,为弱势群体对生命与自由的追求而发声。
2018年07期 v.37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高宁;
朱湘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关于他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分析朱湘的自卑心理来探讨他自杀的原因。先从朱湘的童年孤独、心理创伤、自身缺陷、内向性格等几个方面分析原因,然后再通过朱湘自卑的表现以及自卑对他产生的影响来阐述自卑心理是如何让他一步步走向绝望的。
2018年07期 v.37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吴海清;刘曾;
在侗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中,是先有了"歌"才有"戏",有了"戏","歌"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侗歌的特征无不渗透于侗戏中。从侗戏的唱腔、韵律、结构及音乐形态等多个方面探求侗歌特征的具体体现,说明侗歌是侗戏产生的重要基础,侗戏是侗歌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2018年07期 v.37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黄宇;
广州彩瓷人物图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时代性与地域特色题材相结合、独特的构图技法和色彩运用等艺术风格。在审美意蕴方面,用笔的精细和色彩的浓艳是其最鲜明的特征。相比于古代传统的广州彩瓷人物图,当代的广州彩瓷人物图取得的进步是显著的,在人物的神韵气息和色彩运用方面有较大突破,在烧制技术和工序安排方面也更加趋于合理。
2018年07期 v.37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