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1032307

  • 浅论新时期的理想和道德建设

    李秀筠

    <正>近几年来,邓小平同志利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进行理想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强调“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那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理想和道德建设呢?.我们应当怎样进行理想和道德建设呢?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1988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论新时期的理想和道德建设

    李秀筠

    <正>近几年来,邓小平同志利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进行理想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强调“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那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理想和道德建设呢?.我们应当怎样进行理想和道德建设呢?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1988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新论

    龙兴海

    <正>一 (1)对人生价值的形上思考,在人类思想史上几乎未曾中断过,并且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生价值观。价值是一关系范畴,人生的价值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生所置身于其中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各种人生价值观,对于价值标准的选择和确定,实际上都来自对于这一人生价值关系的哲学思考。按照其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这样三种不同质的类型:一是传统的整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二是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三是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1988年01期 6-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新论

    龙兴海

    <正>一 (1)对人生价值的形上思考,在人类思想史上几乎未曾中断过,并且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生价值观。价值是一关系范畴,人生的价值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生所置身于其中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各种人生价值观,对于价值标准的选择和确定,实际上都来自对于这一人生价值关系的哲学思考。按照其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这样三种不同质的类型:一是传统的整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二是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三是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1988年01期 6-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符的政治伦理思想

    焦国成

    <正>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中后期进步思想家。他终生不仕,但却有大鹏之志、治国之材。所以,他“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其著自名为:“潜夫论”。 从王符所著的思想内容看,他不是那种谋士不成而发诡异骇世之论的墨客,而是达于当时之务,有感而发的思想家。王符的著述,虽然绝大部分是针对当时的政弊、讨论治国安民

    1988年01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符的政治伦理思想

    焦国成

    <正>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中后期进步思想家。他终生不仕,但却有大鹏之志、治国之材。所以,他“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其著自名为:“潜夫论”。 从王符所著的思想内容看,他不是那种谋士不成而发诡异骇世之论的墨客,而是达于当时之务,有感而发的思想家。王符的著述,虽然绝大部分是针对当时的政弊、讨论治国安民

    1988年01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浅议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兼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

    周作翰 ,黄百炼

    <正>(一) 四十八年前,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运用阶级分析和历史辩证发展的认识方法,正确地概括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从而确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转变,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以后,由于思想上和理论上准备不足,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我们却陷入

    1988年01期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议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兼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

    周作翰 ,黄百炼

    <正>(一) 四十八年前,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运用阶级分析和历史辩证发展的认识方法,正确地概括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从而确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转变,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以后,由于思想上和理论上准备不足,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我们却陷入

    1988年01期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第二次飞跃——学习十三大报告札记

    邵鸿烈

    <正>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党的理论、路线,国家的体制和经济、政治面貌,人民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史和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不平凡的篇章。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把这段时间向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并提,概括为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概括。

    1988年01期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第二次飞跃——学习十三大报告札记

    邵鸿烈

    <正>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党的理论、路线,国家的体制和经济、政治面貌,人民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史和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不平凡的篇章。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把这段时间向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并提,概括为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概括。

    1988年01期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游记》里妖魔形象的本体性特征

    草夫

    <正>《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神佛与妖魔,共同构成了小说中的人物系统。这里,我想就妖魔这个子系统作些爬梳剔抉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探寻他们的来源、性质和结局,考察他们与神佛(主要是唐僧师徒)的关系,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系统质,在整个系统中起着什么作用,以期进一步正确认识整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1988年01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游记》里妖魔形象的本体性特征

    草夫

    <正>《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神佛与妖魔,共同构成了小说中的人物系统。这里,我想就妖魔这个子系统作些爬梳剔抉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探寻他们的来源、性质和结局,考察他们与神佛(主要是唐僧师徒)的关系,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系统质,在整个系统中起着什么作用,以期进一步正确认识整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1988年01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也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刘戈

    <正>白居易因“一篇长恨有风情”而传扬千古,但《长恨歌》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关于它的立意、主题,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梳而概之,有这么三说:爱情说、讽喻说、爱情加讽喻说。根据前二类截然不同之说和第三类折衷调和之说,根据艺术的事实本身,我取第一说——《长恨歌》为讴歌李、杨坚贞不渝爱情的“风情”之作。

    1988年01期 36-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也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刘戈

    <正>白居易因“一篇长恨有风情”而传扬千古,但《长恨歌》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关于它的立意、主题,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梳而概之,有这么三说:爱情说、讽喻说、爱情加讽喻说。根据前二类截然不同之说和第三类折衷调和之说,根据艺术的事实本身,我取第一说——《长恨歌》为讴歌李、杨坚贞不渝爱情的“风情”之作。

    1988年01期 36-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诗经》“风”名新探

    蒋长栋

    <正>对《诗经》中“风”、“雅”、“颂”之名来历的解释,宋以后的研究家们已逐步打破汉代经师们的传统教化观点,提出以作者出身之贵贱、音乐曲调之差异等来加区别的更合理的看法。在这些新看法的启迪下,郭沫若、章炳麟、张西堂诸先辈又经过严谨的考证,进而得出“南”“雅”“颂”原本乐器之名的结论(见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释南》、章炳麟《文录》卷一、张西堂《诗经的体制》)。唯“风”之本于何器,尚在人们的考究研讨之中。笔者以为,“风”原来也是一种乐器,即古人用以节乐的缶。

    1988年01期 41-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诗经》“风”名新探

    蒋长栋

    <正>对《诗经》中“风”、“雅”、“颂”之名来历的解释,宋以后的研究家们已逐步打破汉代经师们的传统教化观点,提出以作者出身之贵贱、音乐曲调之差异等来加区别的更合理的看法。在这些新看法的启迪下,郭沫若、章炳麟、张西堂诸先辈又经过严谨的考证,进而得出“南”“雅”“颂”原本乐器之名的结论(见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释南》、章炳麟《文录》卷一、张西堂《诗经的体制》)。唯“风”之本于何器,尚在人们的考究研讨之中。笔者以为,“风”原来也是一种乐器,即古人用以节乐的缶。

    1988年01期 41-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狂人日记》的杂文因素

    李富轩

    过去讨论《狂人日记》,多集中在作者采用什么创作方法,狂人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两个问题上。由于原作十分特殊复杂,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而讨论的同志又各个都拿自己的标尺,从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方面来衡量,结果各执一端,相持不下。本文作者试图跳出一般小说这个圈子,紧紧抓住原作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来加以分析,发现它的最大特点是杂文与小说的有机结合。作为小说的《狂人日记》人们已经作了较多的研究,本文则着重说明其杂文的特点,或者说,是着重探讨《狂人日记》的杂文因素。

    1988年01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狂人日记》的杂文因素

    李富轩

    过去讨论《狂人日记》,多集中在作者采用什么创作方法,狂人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两个问题上。由于原作十分特殊复杂,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而讨论的同志又各个都拿自己的标尺,从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方面来衡量,结果各执一端,相持不下。本文作者试图跳出一般小说这个圈子,紧紧抓住原作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来加以分析,发现它的最大特点是杂文与小说的有机结合。作为小说的《狂人日记》人们已经作了较多的研究,本文则着重说明其杂文的特点,或者说,是着重探讨《狂人日记》的杂文因素。

    1988年01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创作心理谈《背影》的感情色彩

    罗仕安

    <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它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却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任谁读了都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有人认为它表现了社会中下层人们父子之爱和真挚淳厚的人情美,有人认为那是儿子对劳碌奔波的父亲,充满一种溢于言表的挚爱,对于在旧社会里曾经流离颠沛过的人们可以产生一种相当狭窄的小资产阶级感情的共鸣;有人则认为是对黑暗社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异化状态的不满和批判。

    1988年01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创作心理谈《背影》的感情色彩

    罗仕安

    <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它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却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任谁读了都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有人认为它表现了社会中下层人们父子之爱和真挚淳厚的人情美,有人认为那是儿子对劳碌奔波的父亲,充满一种溢于言表的挚爱,对于在旧社会里曾经流离颠沛过的人们可以产生一种相当狭窄的小资产阶级感情的共鸣;有人则认为是对黑暗社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异化状态的不满和批判。

    1988年01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子君到梅行素——兼论“五四”小说中知识女性的追求和出路

    谭廷杰

    <正>子君是鲁迅唯一爱情小说《伤逝》的主要人物,梅行素为茅盾长篇小说《虹》的主人公。她们性格上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区别,尽管同生活在一个大的时期,但在具体历史环境上有极大不同,特别是作家的创作思想、理论指导上各有遵循,因而两个人物的结局有显著差异(“虹”未写完,但人物大方向已定)。笔者认为,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不同结局有非常突出的典型意义,高度概括了五四时期几乎一切知识女性的思想历程,她们的追求和出路。

    1988年01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子君到梅行素——兼论“五四”小说中知识女性的追求和出路

    谭廷杰

    <正>子君是鲁迅唯一爱情小说《伤逝》的主要人物,梅行素为茅盾长篇小说《虹》的主人公。她们性格上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区别,尽管同生活在一个大的时期,但在具体历史环境上有极大不同,特别是作家的创作思想、理论指导上各有遵循,因而两个人物的结局有显著差异(“虹”未写完,但人物大方向已定)。笔者认为,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不同结局有非常突出的典型意义,高度概括了五四时期几乎一切知识女性的思想历程,她们的追求和出路。

    1988年01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百合花》中的男女之情浅析——兼论男女情感的“临界”层次

    吴光宇

    <正>世上男女间的情感,纷繁复杂,而以爱情为其极致。然而,也还有这样一类男女之情,在表象上,它状如爱情,却并非爱情;在内涵上,它具有与爱相似的美质,却更富高尚的品格。表现这种情感的作品,其美学价值,绝不亚于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小说《百合花》即是一例。

    1988年01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百合花》中的男女之情浅析——兼论男女情感的“临界”层次

    吴光宇

    <正>世上男女间的情感,纷繁复杂,而以爱情为其极致。然而,也还有这样一类男女之情,在表象上,它状如爱情,却并非爱情;在内涵上,它具有与爱相似的美质,却更富高尚的品格。表现这种情感的作品,其美学价值,绝不亚于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小说《百合花》即是一例。

    1988年01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柳叶刀》的当代儿童意识

    魏洪华

    <正>杨容方的长篇儿童小说《柳叶刀》,题材是古老的:剿灭湘西匪首;主题也不新鲜:继承革命传统。但是作家不是醉心于“写什么”,不是希冀通过某种生活模式的镜式反映来给儿童雕塑一尊尊崇拜的偶像,作家对当代儿童的情趣,当代儿童的思维规律、当代儿童能够认同的真情实感和当代儿童入迷的儿童文学作品,显示着独特的观察方式,独特的审美体验,显示着自身的真知灼见,浸润着浓烈的当代儿童意识。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推出这部

    1988年01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柳叶刀》的当代儿童意识

    魏洪华

    <正>杨容方的长篇儿童小说《柳叶刀》,题材是古老的:剿灭湘西匪首;主题也不新鲜:继承革命传统。但是作家不是醉心于“写什么”,不是希冀通过某种生活模式的镜式反映来给儿童雕塑一尊尊崇拜的偶像,作家对当代儿童的情趣,当代儿童的思维规律、当代儿童能够认同的真情实感和当代儿童入迷的儿童文学作品,显示着独特的观察方式,独特的审美体验,显示着自身的真知灼见,浸润着浓烈的当代儿童意识。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推出这部

    1988年01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张贤亮小说创作的心理定势

    韦平

    <正>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无论他是否意识到,由个体和社会经验积淀而成的心理定势,却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他创作的审美指向。这种心理定势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鲁枢元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感觉”,很多情况下是指的一种“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即指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综合的感受能力,它是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认知中介环节,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情感性和独创性。知觉促使了艺术家心理定势的形成,心

    1988年01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张贤亮小说创作的心理定势

    韦平

    <正>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无论他是否意识到,由个体和社会经验积淀而成的心理定势,却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他创作的审美指向。这种心理定势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鲁枢元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感觉”,很多情况下是指的一种“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即指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综合的感受能力,它是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认知中介环节,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情感性和独创性。知觉促使了艺术家心理定势的形成,心

    1988年01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隋抱朴情结:原罪的忏悔——《古船》人物论之一

    佘明 ,林之

    <正>隋抱朴是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中所着重塑造的一个主人公形象。对于这一形象,评论界论者纷纭,有人说:“他是一个博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企图普渡众生的苦行僧”;有人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孕育出的一个博大而痛苦的巨人”……这些评论道出了隋抱朴形象的一些真实性因素,但他们都没能概括出隋抱朴的真正的性格内核。我们认为,隋抱朴真正性格内核是对于“原罪的忏悔”,这种忏悔并且已深入其潜意识领域,构成了他的“情

    1988年01期 66-7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隋抱朴情结:原罪的忏悔——《古船》人物论之一

    佘明 ,林之

    <正>隋抱朴是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中所着重塑造的一个主人公形象。对于这一形象,评论界论者纷纭,有人说:“他是一个博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企图普渡众生的苦行僧”;有人说:“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孕育出的一个博大而痛苦的巨人”……这些评论道出了隋抱朴形象的一些真实性因素,但他们都没能概括出隋抱朴的真正的性格内核。我们认为,隋抱朴真正性格内核是对于“原罪的忏悔”,这种忏悔并且已深入其潜意识领域,构成了他的“情

    1988年01期 66-7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左传译文》指瑕

    曾钢城

    <正>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书出之后,他的学生沈玉成同志凭一人之力,“不避举鼎绝膑的危险”,替杨先生完成《左传》译文部分的工作,写成了四十万余字的《左传译文》。清末学者严复讲过:译事三难信、达、雅。读罢《左传译文》,觉得译者基本上是实践了他自己所订“偏重于‘信’,行有余力,才考虑兼及‘达、雅’”(见该书《说明》)这一翻译原则的。但是,四十万余言的鸿篇巨制难免白壁无瑕,细读之后,笔者觉得译文中有些句子误解了古人原意,有失于“信”。本文就译文中的这一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1988年01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左传译文》指瑕

    曾钢城

    <正>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书出之后,他的学生沈玉成同志凭一人之力,“不避举鼎绝膑的危险”,替杨先生完成《左传》译文部分的工作,写成了四十万余字的《左传译文》。清末学者严复讲过:译事三难信、达、雅。读罢《左传译文》,觉得译者基本上是实践了他自己所订“偏重于‘信’,行有余力,才考虑兼及‘达、雅’”(见该书《说明》)这一翻译原则的。但是,四十万余言的鸿篇巨制难免白壁无瑕,细读之后,笔者觉得译文中有些句子误解了古人原意,有失于“信”。本文就译文中的这一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1988年01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六书首目的分派和六书首指事的合理性

    杨清澄

    <正>六书首目的争论已历时几百年了,可称得起一桩字学陈案。在现在,出版的教科书和专家论著中,这个问题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编著者们对历史上的论争往往各趋一派,各宗一主,令读者无所适从。但是,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讨论获得解决的。为此,谨将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发表出来,向专家同人们请教。

    1988年01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六书首目的分派和六书首指事的合理性

    杨清澄

    <正>六书首目的争论已历时几百年了,可称得起一桩字学陈案。在现在,出版的教科书和专家论著中,这个问题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编著者们对历史上的论争往往各趋一派,各宗一主,令读者无所适从。但是,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讨论获得解决的。为此,谨将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发表出来,向专家同人们请教。

    1988年01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几组形近字部首刍议

    贺永松

    <正>均一画。|,古本切(gun),“上下通也”;,其月切(jue),“钧逆者谓之”(以上释均见《说文》)。但今二字作为部首字,已不涉及它们的义。如“丩”、“丰”、“子”、“事”,前二字所以归|部,后二字所以归部,皆因其支撑字体的主笔画分为|和之缘故。

    1988年01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几组形近字部首刍议

    贺永松

    <正>均一画。|,古本切(gun),“上下通也”;,其月切(jue),“钧逆者谓之”(以上释均见《说文》)。但今二字作为部首字,已不涉及它们的义。如“丩”、“丰”、“子”、“事”,前二字所以归|部,后二字所以归部,皆因其支撑字体的主笔画分为|和之缘故。

    1988年01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隔音符号用法刍议

    袁光中

    <正>目前全国所有注音读物,隔音符号用得比较混乱,它们在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不管音节的界限是不是发生混淆,一律用隔音符号隔开,对于这种用法,笔者不敢苟同,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1988年01期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隔音符号用法刍议

    袁光中

    <正>目前全国所有注音读物,隔音符号用得比较混乱,它们在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不管音节的界限是不是发生混淆,一律用隔音符号隔开,对于这种用法,笔者不敢苟同,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1988年01期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英语中连句成篇的逻辑联系

    张绪援

    <正>人们普遍认为,短句较长句易读,易懂,但在阅读时,情况并不如此,例如: He was absent from school. He was ill. He was absent from school because he Was ill. 第一组是两个短句,句子间无逻辑联系。第二组是由两个短句合并而成的长句,通过联系词(liking words)的连接,说明两个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logical connection)。两组句子比较起来,第二组句子易懂、易记,原因在于它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1988年01期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英语中连句成篇的逻辑联系

    张绪援

    <正>人们普遍认为,短句较长句易读,易懂,但在阅读时,情况并不如此,例如: He was absent from school. He was ill. He was absent from school because he Was ill. 第一组是两个短句,句子间无逻辑联系。第二组是由两个短句合并而成的长句,通过联系词(liking words)的连接,说明两个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logical connection)。两组句子比较起来,第二组句子易懂、易记,原因在于它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1988年01期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判断的推演

    张绍宏

    <正>思维形式是有层次性的,思维形式的层次性,本质上是由思维活动在质上和量上的差异性决定的。传统形式逻辑对思维形式所作的大层次划分是:概念之上是判断,判断之上是推理,推理之上是假说和论证,对推理形式所作的中层次划分是:演绎推理之后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之后是类比推理。这两次的划分基本上是科学的、恰当的。但是,传统形式逻辑在对演绎推理作小层次划分时,却不那么科学和恰当了,它把演绎推理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直接推理(即以一个判断为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和间接推理《即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判断

    1988年01期 94-9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判断的推演

    张绍宏

    <正>思维形式是有层次性的,思维形式的层次性,本质上是由思维活动在质上和量上的差异性决定的。传统形式逻辑对思维形式所作的大层次划分是:概念之上是判断,判断之上是推理,推理之上是假说和论证,对推理形式所作的中层次划分是:演绎推理之后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之后是类比推理。这两次的划分基本上是科学的、恰当的。但是,传统形式逻辑在对演绎推理作小层次划分时,却不那么科学和恰当了,它把演绎推理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直接推理(即以一个判断为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和间接推理《即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判断

    1988年01期 94-9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侗戏悲剧初探

    铁耕

    <正>自侗戏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确立以来,悲剧就在其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据初步统计,以本民族生活为题材的近三十来个侗戏剧目中(解放后的侗戏现代戏除外),悲剧就有十余个之多。有人查证,第一个侗族故事剧《门龙》就是非常动人的爱情悲剧。

    1988年01期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侗戏悲剧初探

    铁耕

    <正>自侗戏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确立以来,悲剧就在其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据初步统计,以本民族生活为题材的近三十来个侗戏剧目中(解放后的侗戏现代戏除外),悲剧就有十余个之多。有人查证,第一个侗族故事剧《门龙》就是非常动人的爱情悲剧。

    1988年01期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晃方言词法特点初探

    张桂权

    <正>新晃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话。新晃方言构词法与普通话相比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即用重叠(叠音)法构成大量的名词。此外,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名词和动词的附缀和附缀的形容词也很有特色,复合构词法也与普通话有不同之处。下面分别从重叠法、附缀法、复合法等几方面加以分析。

    1988年01期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晃方言词法特点初探

    张桂权

    <正>新晃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话。新晃方言构词法与普通话相比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即用重叠(叠音)法构成大量的名词。此外,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名词和动词的附缀和附缀的形容词也很有特色,复合构词法也与普通话有不同之处。下面分别从重叠法、附缀法、复合法等几方面加以分析。

    1988年01期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怀化名称考

    张克忠

    <正>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原来只是一个人口不足四千的小镇,湘黔、枝柳铁路通车后,这个“火车驮来的新城”,一跃而为我国联接东西、贯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成为湖南省的西大门。虽然此地在历史上为湘黔通衢,从元代起就是大都通往中庆、缅甸的要道,但因设治时间甚短,“怀化”这一地名,过去鲜为人知。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今天,考究一下怀化名称的来源和历史,对于认识怀化,了解怀化、建设好怀化,不是没有意义的。

    1988年01期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怀化名称考

    张克忠

    <正>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原来只是一个人口不足四千的小镇,湘黔、枝柳铁路通车后,这个“火车驮来的新城”,一跃而为我国联接东西、贯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成为湖南省的西大门。虽然此地在历史上为湘黔通衢,从元代起就是大都通往中庆、缅甸的要道,但因设治时间甚短,“怀化”这一地名,过去鲜为人知。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今天,考究一下怀化名称的来源和历史,对于认识怀化,了解怀化、建设好怀化,不是没有意义的。

    1988年01期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一丈生平小考

    张志善

    <正>部编高中语文第五册中选入了明朝后七子宗臣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讽刺小品文《报刘一丈书》,这封信淋漓尽致地揭露求腐败的社会风气和黑暗,表现了作者不与奸人同流的崇高气节。收信人刘一丈是何许人也?高中语文课本注曰:“刘一丈姓刘,字墀石。‘一’是排行。古人有用排行称呼的习惯。‘丈’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之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区)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

    1988年01期 112-11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一丈生平小考

    张志善

    <正>部编高中语文第五册中选入了明朝后七子宗臣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讽刺小品文《报刘一丈书》,这封信淋漓尽致地揭露求腐败的社会风气和黑暗,表现了作者不与奸人同流的崇高气节。收信人刘一丈是何许人也?高中语文课本注曰:“刘一丈姓刘,字墀石。‘一’是排行。古人有用排行称呼的习惯。‘丈’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之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区)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

    1988年01期 112-11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读书札记——订误

    徐仁甫

    <正>《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肖良有撰。后经舒城杨臣铮增订,并改名为《龙文鞭影》。清人李晖吉、徐淇仿照《龙文鞭影》体例,合编一部《龙文鞭影二集》。以后书坊将肖撰增四卷本与李、徐所编之二集合刊流行,有裨幼学。 全书共辑两千余典故。正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逐联押韵。全书按韵部编排,读起来流畅顺口。每条下有小注,说明故事梗概。

    1988年01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读书札记——订误

    徐仁甫

    <正>《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肖良有撰。后经舒城杨臣铮增订,并改名为《龙文鞭影》。清人李晖吉、徐淇仿照《龙文鞭影》体例,合编一部《龙文鞭影二集》。以后书坊将肖撰增四卷本与李、徐所编之二集合刊流行,有裨幼学。 全书共辑两千余典故。正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逐联押韵。全书按韵部编排,读起来流畅顺口。每条下有小注,说明故事梗概。

    1988年01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